安徽暴雨频发易引发山洪、城市内涝及次生灾害, 但通过精准预警、部门联动和科学调度可有效降低损失。 近年来,安徽多地因极端降雨导致河流超警、农田被淹,2024年黄山市局部降雨量甚至突破历史极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关键应对措施包括:提前转移高风险区群众、强化重点设施巡查、动态调整应急响应等级。
-
精准预警与信息覆盖
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雷达实时监测,联合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发布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并利用短信、社交媒体等多渠道覆盖公众。例如2024年歙县暴雨前,预警信息通过6.3万防汛责任人传递,转移群众19.5万人,避免重大伤亡。 -
重点区域联防联控
针对城市内涝,实行“一桥一组、一处一岗”值守,预置移动泵车;山区则加强水库调度和地质灾害点排查。2020年桐城市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后,239人安全转移,合肥市出动1800余人次巡查易涝点,实现“零伤亡”。 -
应急响应与灾后恢复
安徽建立“叫应”机制,确保预警直达基层负责人,并动态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灾后迅速调拨救灾物资,如2024年向黄山紧急下拨500万元资金,协调直升机空投物资12.5吨,同时组织农业专家指导补种改种,减少经济损失。
提示: 公众收到暴雨预警应避免涉水,关注官方避险指南;基层单位需定期演练转移流程,确保应急设备状态良好。科学防御体系与公众配合是应对暴雨灾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