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服披肩的历史可追溯至12世纪欧洲神职人员的御寒服饰,其演变经历了从宗教专属到学术象征的跨越,并随大学制度规范化形成现代多样化的学科标识体系。
-
中世纪起源:御寒需求催生披肩雏形
早期欧洲学者多为神职人员,在寒冷教堂授课时穿着名为cappa clausa的封闭式长披肩。1222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将其定为神职标准着装,后因教师行会的兴起逐渐被学者沿用。 -
学术独立:披肩与宗教服饰的分化
13世纪后,随着大学制度形成,神职人员转向cassock长袍,而教师保留改良后的短款pallium披肩。1321年科英布拉大学首次规定纯色长袍为学位服,牛津、剑桥在都铎王朝时期进一步细化规范。 -
现代规范:色彩与学科的符号化
19世纪末,披肩颜色开始区分学术领域。1994年中国确立学位服体系,披肩按文(粉)、理(灰)、工(黄)等六大学科分类,形成兼具传统与功能的设计。 -
文化融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
欧洲披肩传统通过殖民学院传入美国,经多次修订形成1932年标准体系;中国则在20世纪结合西方制度与本土需求,最终推出融合马面裙等元素的创新设计。
如今,学士服披肩不仅是毕业仪式的标志,更承载了八百余年学术传承的符号意义。从御寒工具到身份象征,其演变见证了教育与时代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