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核心驱动力,72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覆盖全省,2023年实现营收近8000亿元,长丰新能源汽车、肥西高端制造等23个百亿级集群成为标杆。通过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开放承接三大路径,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近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特色化是安徽县域经济的鲜明标签。长丰县依托比亚迪合肥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740亿元,增速达259%;界首市循环经济、临泉县“畜头肉尾”产业链、南陵县邮谷产业等,均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集群化发展则体现在肥西县电气机械、太湖县功能膜等产业,通过“1小时产业圈”实现上下游协同,规上企业超3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逐年提升。
创新与转型是突破县域瓶颈的关键。宁国市建成74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推动高分子材料技术攻关;肥西县打造258个智能工厂,5G基站覆盖率达全省前列。数字赋能加速产业升级,2023年新增39家省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合作吸引长三角资源,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超1900亿元,形成“补链强链”的良性循环。
差异化路径让各县扬长避短:霍山县依托军工基础发展高端装备,潜山市以生态旅游带动全域经济,黟县民宿集群年收入20亿元,凤阳县“石英砂—光伏玻璃”产业链突破300亿元。政策支持如“五个一”体系(公共品牌、产业协会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从“单打独斗”向“兵团作战”跃升。
未来安徽将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目标到2025年打造35个百亿级集群、2030年实现县域特色产业全覆盖。县域活则全省活,这片土地正以“小城大产业”的澎湃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