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与江苏的分家源于清朝对江南省的行政拆分,核心动因是削弱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并形成“肥瘠搭配”的经济格局。这一过程始于1661年江南省分设左右布政使司,1667年正式定名江苏(取江宁、苏州首字)与安徽(取安庆、徽州首字),至1760年完成行政机构迁移,历时百年。关键点包括:纵向划分打破地理单元完整性、安徽布政使司长期驻南京形成“省会不在本省”奇观、洪泽湖治理引发1955年四县互换等。
-
江南省的富庶与隐患
明清时期的江南省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科举进士数量过半,经济文化实力令清廷忌惮。顺治帝曾直言其“幅员过广,人才过盛”,需防范“尾大不掉”。拆分前,江南省设三位巡抚(江宁、安徽、凤阳)分治,但民政与财政仍由单一布政使司掌控,形成治理瓶颈。 -
分省策略的政治智慧
清廷未沿袭元代以长江为界的横向划分,而是纵向分割,使两省各自包含淮北、淮南、江南三大地理单元。江苏以苏南富庶平衡苏北贫瘠,安徽以徽州商贸带动皖北农业,既避免单一省份独占资源,又削弱地方联合抗中央的可能。康熙六年(1667年)的命名标志分省完成,但安徽行政中心仍驻南京近百年,直至1760年迁至安庆。 -
分家后的区划纠葛
民国至建国初期,两省边界多次调整:1949年短暂设立皖北/皖南、苏北/苏南行署;1955年为治理洪泽湖,江苏将萧县、砀山划给安徽,换回盱眙、泗洪,形成今日省界“犬牙交错”格局。南京因历史渊源与地理邻近,至今对皖东地区保持强辐射力,“徽京”戏称由此而来。
理解苏皖分家的历史,能透视行政区划如何平衡治理效率与权力制衡。两省虽分治三百余年,但文化经济联系从未割裂,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更显协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