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交通网络布局以“4轴5廊6通道”主骨架为核心,计划到2035年建成总规模5.8万公里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周边国家2天、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合肥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联动芜湖、蚌埠等全国性枢纽,形成“轨道+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体系,全面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与中部崛起战略。
核心布局亮点
-
“4轴5廊6通道”主骨架
京港澳、沿江等4条主轴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极点的联系;沿淮、徽杭等5条走廊促进省内区域协同;合福、合青等6条通道提升省际互联水平。2035年主骨架里程达3.2万公里,含高铁4200公里、高速7000公里。 -
多层次枢纽体系
合肥国际枢纽联动芜湖、阜阳等5个全国性枢纽,布局70个客货运枢纽港站。合肥新桥机场将拓展国际航线,芜湖港打造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黄山推进交旅融合。 -
“五网融合”基础设施
- 轨道网:覆盖95%县区,合肥形成“时钟型”高铁枢纽,谋划合芜磁悬浮试验线。
- 公路网:“五纵十横”高速达1万公里,县通双高速比例90%;普通国省道实现市县一级公路直连。
- 水运网:江淮运河贯通形成“双通道达海”,芜湖-安庆-蚌埠为核心的内河港口群吞吐能力居全国前列。
- 航空网:11个运输机场+65个通用机场,合肥机场货邮吞吐量目标50万吨。
-
区域协同与智慧升级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通省际断头路;推进低空经济、自动驾驶试点,芜湖港建成全国首个区块链无纸化港口,合肥滨湖试点智慧交通。
未来展望
安徽正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迈进,2027年目标包括高铁覆盖80%县、全货机航线20条以上。这一布局将加速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与民生出行提供强力支撑,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