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是安徽省东北部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部落聚居、春秋诸侯国并立、秦汉设县、唐宋置州等关键阶段,最终于1998年升格为地级市。作为楚汉文化发源地,宿州以汴水漕运枢纽、淮海战役主战场等历史坐标闻名,兼具“宿国”古名渊源与现代化城市活力。
-
史前文明与先秦脉络
早在新石器早期,埇桥区古台寺、萧县花甲寺等遗址已印证先民活动。春秋时期,宋国将山东宿国迁至本地(前684年),成为“宿”字地名起源,境内并存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战国属楚,秦朝分属泗水郡、砀郡,设符离、蕲县等县。 -
唐宋漕运与建制沿革
隋唐大运河(汴水)开通后,宿州因埇桥镇成为漕运咽喉,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正式置州。北宋苏轼称其为“淮南第一州”,金元时期因黄河水患多次迁治,明属凤阳府,清雍正年间萧县、砀山曾划归江苏。 -
近现代转型与地级市确立
1911年宿州光复,民国改称宿县。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三方政权并存局面,1948年解放后设宿县专区。1998年撤销宿县地区,合并县级宿州市成立地级宿州市,辖埇桥区及四县,延续至今。
宿州的历史沿革浓缩了淮河流域的文化交融与战略地位,从史前遗址到现代文明城市,其“扼汴水咽喉”的地理优势与人文积淀持续赋能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