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形地貌以多样性和南北差异显著为核心特点,三大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构成主体框架,山地、丘陵、平原占比均衡,且地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阶梯式分布。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长江、淮河横贯全境形成天然分界,巢湖等大型湖泊点缀其间,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地理格局。
-
三大自然区域划分鲜明
淮河以北为广阔的淮北平原,占全省面积近50%,地势平坦,海拔不足20米,是华北平原的南延部分;江淮之间以台地丘陵为主,海拔50-300米,河网密布,岗冲相间;长江以南的皖南山区以黄山、九华山等山脉为核心,层状地貌(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发育典型,山间盆地如徽州盆地为重要人文聚集地。 -
地貌类型齐全且比例协调
全省山地占15.3%、丘陵14.0%、平原49.6%,台地占13%,形成“三分山地丘陵、四分平原、一分台地”的平衡结构。皖西大别山与皖南黄山山脉构成省内两大山系,沿江平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部分,湖泊密度高,巢湖面积达800平方公里。 -
水文系统复杂且影响深远
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覆盖全境,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超300条。淮北地下水丰富,年均补给量87亿立方米;长江沿岸湖泊群与江淮分水岭共同调节水热分布,形成“北旱南涝”差异。 -
土壤与气候的过渡性特征
淮北棕壤、江淮黄棕壤、皖南黄壤的分布反映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性。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以南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800-1800毫米,山区降水显著高于平原。
总结:安徽省地貌格局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潜力,平原宜农、山地富矿、丘陵育林、湖泊利渔,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多元自然基础。合理利用地形差异,可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