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农村发展规划以“科学布局、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为核心,通过“671”目标(600个省级中心村、70个精品示范村、1个示范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皖北田园风光的和美乡村。 其规划亮点包括:多规合一的村庄设计、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升级、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吨半田”高产行动带动粮食稳产增收。
-
规划引领,重塑乡村空间格局
宿州采用“多规合一”模式编制村庄规划,保留乡土风貌的同时优化功能分区。例如,萧县费村社区依托倒流河打造滨水休闲带,埇桥区镇头村围绕香稻米产业设计农文旅融合路径,确保每个村庄“宜农则农、宜游则游”。594个中心村被定位为永久居民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源头避免“千村一面”。 -
产业驱动,激活乡村经济动能
通过“农业+”模式延伸产业链:砀山良梨村发展酥梨深加工与民宿经济,灵璧李宅村开发垂钓产业,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亩产收益翻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5家,预制菜产业园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等创新举措进一步降本增效。 -
生态治理,构建长效管护机制
以“五清一改”整治人居环境,推广“户分类—村收集—县处理”垃圾收运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超90%。岛路村通过三级水体净化系统恢复湿地生态,黄湾镇试点“光伏+农业”低碳模式。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村民自筹”保障设施运维,确保环境治理“长治久美”。 -
改革赋能,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宿州深化农村土地承包改革,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686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半数精品示范村年收入超百万。人才返乡政策吸引“乡村CEO”参与运营,数字化平台实现农田监测、文旅推广一体化。
宿州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统筹“规划—产业—治理—机制”四维联动。未来需重点关注特色产业可持续性、空心化村庄活化等挑战,推动政策红利向长效发展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