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扶贫政策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技能培训等多元举措,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5年内贫困人口从100.99万降至2.47万,贫困发生率从12.8%降至0.27%,成为安徽脱贫攻坚的典范。
-
产业扶贫精准发力
阜阳因地制宜发展葡萄种植、工艺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模式。例如颍东区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带动50余名贫困户就业,户均增收2447元;临泉县葫芦烙画产业吸纳2000余户参与,实现“手艺致富”。政府通过奖补、**贴息等政策扶持261个扶贫车间和194家龙头企业,带动超1.1万人就业。 -
就业与技能双轮驱动
扶贫车间与返乡能人结合,如颍上县顾畅畅通过直播卖袜日销千单,解决23名贫困户就业;南开大学返乡教授马涛创办农业公司,培训1500人次种植技术,带动150人脱贫。全市36.65万贫困劳动力全部上岗,人均年收入从8213元增至13079元。 -
政策创新与兜底保障
阜阳灵活运用土地政策,通过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获17.6亿元扶贫资金;易地搬迁安置1万余人,配套产业园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对因病致贫等特殊群体,加强医疗救助和社保兜底,确保“不漏一户”。
阜阳的实践证明,扶贫需“精准滴灌”与长效机制结合,未来需巩固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