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高的城市普遍依赖三大经济模式: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服务业集群,以及资源禀赋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这些城市通过产业现代化、人才集聚和政策引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如长三角的苏锡常地区人均GDP突破20万元,其核心密码正是“内生增长+技术迭代”。
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首要驱动力。以无锡为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超40%,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第二,形成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闭环。苏州则依托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四大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达46.8%,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37.6%。这类城市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持续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
高附加值服务业为经济增长提供韧性。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虽人口流入趋缓,但金融、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占比超50%,叠加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形成“知识经济”壁垒。例如深圳通过数字经济和国际供应链管理,在人均GDP20.6万元基础上仍保持增量空间。
资源型城市需破解“单一依赖”瓶颈。鄂尔多斯等城市凭借能源开采一度人均GDP领先,但产业链短、惠及面窄。相比之下,常州通过新能源产业(光伏规模占全国1/10)实现转型,2024年人均GDP首破20万元,证明“清洁技术+产业集群”才是可持续路径。
提示: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资源、技术、人才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非资源型城市需强化产学研联动,资源型城市则需加速延链补链,避免“GDP高而居民获得感低”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