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通过趣味探索让幼儿辨识不同物体在罐内产生的独特声响,结合动作游戏与分类挑战,培养听力、分类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核心是引导幼儿倾听米、红豆、核桃等物体在密封罐中发出的不同声音,利用“听音辨物”“罐子找朋友”等互动环节激发好奇心,最后通过红绿灯节奏游戏将科学探索与音乐律动结合,深化体验。
-
活动设计贴合幼儿认知特点,以游戏化形式展开
教师用空罐摇动制造悬念,提问“罐子是否有东西”,引导幼儿通过听音判断物体存在,初步建立声音与内容的关联。随后让幼儿自主选择装有不同材料(如米、豆、核)的罐子,通过摇动对比声音差异,激发探索兴趣。 -
任务分层递进,强化听觉训练与协作能力
幼儿需通过重复倾听区分同类材料的声音细微差别,并按声音分类寻找“朋友”,过程中反复练习对比判断。分类完成后,教师揭示罐内物体(米、豆、核),帮助幼儿验证假设,建立物体属性与声音特征的逻辑联系。 -
跨领域融合提升综合素养,延伸科学探究兴趣
活动融入音乐元素(如红绿灯节奏游戏)和语言表达,要求幼儿依据指令快速反应,强化节奏感与反应力。后续环节可延伸至探索“无声物体”(如海绵、纸团),借助区角活动持续深化科学思维,例如通过敲击不同材质容器扩展听音认知。
总结提示: 《罐子的声音》通过感官联动培养幼儿多维度能力,教师需注重动态引导,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听到的“沙沙声”“咚咚声”,并尝试复述探索过程。此活动既适应小班幼儿注意力特点,又为科学实验启蒙奠定基础,可配合其他生活材料(如豆袋、玻璃瓶)拓展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