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想六不干”是一种系统化的事故预防方法,通过预判风险、规范操作流程和强化责任意识,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核心在于 事前思考(隐患识别)、过程控制(行为约束)和全员参与(文化渗透),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预防。
-
预判风险,阻断隐患源头
要求作业前思考环境、设备、流程的潜在危险,例如高空作业前检查防护装置是否完好,避免因疏忽导致坠落事故。通过“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的硬性标准,提前排除80%以上的可预防隐患。 -
标准化操作,杜绝随意性
“想作业程序,不标准不干”强制遵循安全规程,如电气维修必须断电验电,防止经验主义或简化流程引发的触电事故。明确的步骤约束个体冒险行为,形成可复制的安全模式。 -
责任到人,强化监督闭环
“想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干”明确每个环节的负责人,例如危险化学品运输需双人核查标签,通过连带责任机制倒逼执行质量,避免管理漏洞。 -
动态评估,适应复杂场景
针对突发状况,“想应急处置,不完善不干”要求提前制定预案,如有限空间作业配备实时监测和救援设备,确保可变因素可控。 -
心理干预,纠正侥幸心理
“想自身状态,不达标不干”关注操作者生理和心理条件,比如疲劳或情绪波动时暂停高危作业,从人性化角度切断事故链。 -
文化养成,推动长效安全
通过持续培训与案例复盘,将“六想六不干”融入日常习惯,例如班组晨会强调当日风险点,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安全思维。
这一机制的价值在于将分散的安全管理转化为连贯的预防体系,用结构化思维替代模糊经验。企业推行时需结合岗位实际细化条款,并通过演练固化行为,最终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防御”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