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土地资源规划、生态红线管控、土壤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关键举措,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其职能不仅涵盖源头管控,更延伸到生态修复、资源集约利用等全链条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执行部门之一。
-
土地资源规划与生态空间优化
国土局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及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平衡布局。例如,部分区域通过调整矿业权设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涵养水源地开采,从源头减少生态破坏。 -
土壤污染防治与用地准入
严格管控污染地块的土地供应,将土壤环境要求纳入供地审批流程。对列入污染风险名录的地块,联合环保部门开展调查评估与修复,确保土地再利用的安全性。例如,部分省市要求土地储备机构完成污染治理后方可出让。 -
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
通过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减少地质灾害对生态的破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如复垦废弃工矿地、补植红树林等,并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模式(如碳汇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
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
严格项目用地预审,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如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
法治与公众参与
结合地球日、土地日等节点宣传环保法规,强化动态巡查和执法,清理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推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明确生态资源的权责归属,激发社会参与保护的动力。
国土局的环境保护职能正从单一资源管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平台)和多部门协同,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新挑战。公众可通过监督举报、参与生态项目等方式助力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