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域经济与民生关系密切,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并通过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优化等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百姓。
-
县域经济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江苏通过“苏南引领、苏中跨越、苏北赶超”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推动县域经济整体跃升。例如,苏北沭阳县、东海县等依托特色农业和新兴产业,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3年的1.94∶1降至2021年的1.78∶1,恩格尔系数进入富裕区间。县域经济壮大直接带动了农村居民“钱袋子”鼓起来,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88元,位居全国前列。
-
产业兴旺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江苏县域通过延长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如溧阳文旅、赣榆蓝莓深加工),将“土资源”转化为“金名片”。宿迁颜集镇的花卉电商、连云港的“四季田园”示范区等案例,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推动了农民增收。苏北县域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引入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为民生改善注入新动能。
-
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幸福感。江苏将75%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如沭阳县农村学校重生为“香饽饽”),并试点养老护理职称体系,实现县域护理院全覆盖。盐城医改经验全国推广,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0.1%,体现了经济成果向民生领域的有效转化。
-
城乡融合激活共富新路径。金湖县“荷美田园”、昆山歇马桥村“诗与远方”等实践,通过资源整合让城乡界限模糊化。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2年缩小至2.07∶1,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省份之一。宝应金湾村“资金变资产”模式、高邮车逻镇产业转型等创新,进一步验证了县域经济与民生互促的良性循环。
未来,江苏需持续以县域为支点,推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让“强县”与“富民”并进成为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