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结构以“三二一”产业格局为主导,服务业占比超50%成为核心引擎,并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发展呈现“一干多支”多极联动特征。
-
产业结构升级显著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主导(第一产业占比59.2%)逐步演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2015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0年占比达52.4%,涵盖商贸、金融、文旅等领域,工业与服务业“双引擎”驱动模式成熟。 -
六大优势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规模近2万亿元)、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产业构成支柱,其中成都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群,绵阳聚焦航空航天与核技术,宜宾依托宁德时代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区域分工明确。 -
创新驱动与新兴动能崛起
研发投入强度领先(如绵阳达5.26%),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超8.5%,绿色低碳、动力电池等产业增长迅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攀枝花钒钛基地等载体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突破。 -
区域协同与县域经济活力增强
成都经济总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带动平原经济区发展;川南、川东北等五大经济区差异化布局,16个市州GDP超千亿元。县域经济从“亿元级”跃升至“百亿元级”,123个县(市、区)经济规模突破百亿。
当前,四川正通过“5+1”现代产业体系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经济韧性持续增强,为中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