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与枞阳同为安徽省重要县域经济体,但发展路径与产业结构差异显著:桐城以多元化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2022年GDP达452亿元,稳居全省县域经济16强;枞阳则依托铝基新材料和矿产资源开发,2022年GDP约200亿元,近年增速超20%但总量仅为桐城的44%。两地经济差距的核心在于产业层次、创新驱动与区位优势的差异。
桐城经济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更趋高端化,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绿色包装、智能制造、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45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二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吸引中建材、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落户,2023年新能源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150亿元。三是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突出,作为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合安高铁、沪蓉高速等交通网络加速资源集聚,城镇化率与公共服务水平领先。
枞阳经济的特点则表现为:一是资源型产业主导,铝基新材料产业贡献全县50%规上工业产值,2024年产值68亿元,但产业链仍以初级加工为主,高端铝箔、新能源电池铝箔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30%。二是转型与增速并进,通过“铝水直供”等工艺革新降低成本,并引入得壹能源等企业布局锂电池项目,但受制于人才短缺和研发投入有限(高新技术企业仅11家),产业升级速度滞后。三是跨江发展效应待释放,2016年划归铜陵后虽获政策支持,但交通互联与产业协同仍需加强,2022年工业用电量仅为桐城的67%,反映产能利用率差距。
未来两地需差异化突破:桐城需巩固“智造名城”定位,加速新能源、医用同位素等新兴赛道布局;枞阳则应聚焦铝基产业链延伸,通过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补齐短板。建议投资者关注桐城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枞阳的铝深加工领域,同时警惕枞阳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风险。区域协同方面,可探索共建“浮山-桐城文旅带”或汽车零部件配套园区,实现资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