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核心由农事庆祝、驱邪祈福与历法演变共同塑造。其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腊祭到汉武帝定历的千年沉淀,最终形成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全民节日,并融合了神话传说(如“年兽”)、家族团圆等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最隆重的传统庆典。
春节的雏形源于先秦时期的“腊祭”,即年终答谢神灵保佑丰收的仪式。甲骨文中的“年”字本义为谷物成熟,侧面印证了春节与农耕文明的紧密关联。夏商周三代对岁首称呼各异(岁、祀、载),日期也不固定,直至汉武帝推行《太初历》,正式确立正月为岁首,春节的时间框架由此定型。
民间传说中的“年兽”反映了早期驱邪避灾的诉求,贴红联、放爆竹等习俗由此衍生。而南北朝后,立春的迎春习俗逐渐融入春节,强化了其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并行,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与元旦区分,传统习俗仍被完整保留。
如今,春节既是家族团聚、祭祖祈福的温情时刻,也承载着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双重使命。从腊月小年到正月十五,一系列年俗活动持续演绎着这一节日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