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由远古丰收祭仪演变而来,核心内涵是辞旧迎新、驱邪纳福。关键历史节点包括:商代腊祭雏形、汉代定型为全国性节日、唐宋加入爆竹对联等民俗。其文化根基融合了农耕文明的时间观念、祖先崇拜与自然神信仰,至今仍是华人世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上古祭祀源头
春节雏形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的"腊祭",人们在岁末用猎物祭祀百神与祖先,感谢丰收并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诗经·七月》记载的"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反映了早期年终庆典。 -
汉代正式定型
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首次将正月定为岁首,确立"元旦"(今春节)日期。除夕守岁、门神信仰等习俗开始普及,形成"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哲学。 -
唐宋民俗繁荣
唐代出现火药制成的爆竹,宋代发明春联替代桃符。团圆饭、压岁钱、舞龙舞狮等习俗逐渐成熟,节日从宫廷祭祀扩展为全民参与的综合性庆典。 -
文化内核传承
春节浓缩了农耕文明对自然周期的敬畏:腊月除尘象征破除晦气,红色装饰源于驱赶年兽传说,拜年礼仪体现宗族伦理,饮食(如年糕、饺子)皆含吉祥寓意。
如今春节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其核心价值——家庭团聚、敬畏自然、文化认同——仍通过春运、电子红包等新形式延续。不妨在贴春联时给孩子讲讲门神的故事,让传统在现代化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