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已从传统煤城转型为新兴产业集群高地。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四大新兴产业、实施生态修复三大举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十年增长18倍,单位GDP能耗降幅全省第一,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
传统产业“壮士断腕”:关停整合钢铁、焦化等高污染企业,压减62家水泥企业至15家,腾退土地2.5万亩。煤炭消耗减少1798万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5%,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
-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重点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协鑫颗粒硅项目建成全球最大单体产能,鑫华半导体突破电子级多晶硅国产化,创维新能源车基地年产能达30万台。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近40%。
-
生态与产业协同升级:治理采煤塌陷地2万公顷,建成九里湖湿地公园等生态项目,水系贯通工程实现“一城活水”。贾汪区形成塌陷地复垦、生态修复等五位一体模式,获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平台助推技术突破,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民营经济贡献率达68.1%。
当前,徐州正以“343”创新产业集群(3个优势、4个新兴、3个特色)为蓝图,巩固转型成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打造淮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