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将来自“5+X”未来产业体系的突破性发展,重点聚焦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等五大成长型产业,同时依托数字经济、文旅融合与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多维度增长引擎。
-
“5+X”未来产业体系引领新质生产力
徐州明确将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作为五大成长型产业,并布局零碳负碳、前沿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例如,江苏威拉里新材料公司已突破高温合金粉末的“卡脖子”技术,制定国家标准17项;深地空间利用入选省级未来产业试点,推动废弃矿坑资源化开发。这一体系通过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和产业链协同,预计到2025年初步形成规模效应。 -
数字经济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
徐州将数字经济纳入十大重点产业,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等领域加速崛起。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机械集群竞争力,2024年产值增长5.7%;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如半导体光刻胶、柔性电路板)已形成千亿级规模,年增速达19.9%。传统产业如钢铁、纺织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和高端化转型,同步实现绿色增长。 -
文旅经济激活消费新动能
徐州通过文化IP赋能(如汉文化沉浸式体验、彭城风华实景演出)和首店经济,2025年春节假期旅游收入68.76亿元,游客过夜率超40%。夜间经济占文旅消费的58%,青年创业驱动的国潮汉风品牌(汉服工坊、非遗香包)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这种“文旅+”模式不仅拉动短期消费,更推动城市从工业重镇向人文经济枢纽转型。 -
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强化优势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通过国际陆港扩大对外开放,如上汽大通汽车专列出口;同时依托云龙湖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加速长三角创新资源对接。2024年招商引资落地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长城汽车零部件等141个项目投产,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未来徐州需平衡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避免单一依赖风险,同时通过政策创新(如低空经济实施方案)抢占赛道,最终实现“创新驱动+文化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