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GDP从1993年全国第37名跃升至2025年万亿级城市候选,背后是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中心定位和科技创新驱动的三重蜕变。这座老工业基地用30年时间,将GDP从210亿元提升至9500亿元,不仅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更成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分点论述其崛起密码:
-
产业转型的硬核突破
从依赖煤炭、机械的传统模式,到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超80%。工程机械产业连续35年全国第一,徐工集团参与制定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实现“以标准领跑带动产业领跑”。 -
区域中心的聚变效应
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GDP超9000亿元的城市,徐州通过中欧班列、深地科学实验室等开放平台,吸引比亚迪钠离子电池、360大模型基地等605个亿元级项目落户。铜山区以708亿元GDP领跑全市,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形成集群优势。 -
科技赋能的未来布局
布局氢能、深地空间利用等5大未来产业,驻徐高校留才率三年提升3.7个百分点。2024年“343”集群规模达7800亿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升至全国第21位,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关键增量。
当前,徐州正以6%的增速向万亿GDP冲刺。这座曾因“煤炭底色”被低估的城市,如今用创新和开放证明:经济排名的跃升,本质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下一个十年,其“中心城市能级”的突破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