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全国GDP百强市中,郑州、榆林、洛阳、太原四城经济规模出现名义负增长,但实际增速均为正数,核心矛盾在于产业转型滞后与价格指数下行。其中,郑州受固投疲软和产业转型阵痛拖累,名义增速-2.22%垫底百强;洛阳连续两年负增长,传统工业占比过高;太原被煤价深度捆绑,二产占比骤降至26.3%;榆林虽能源依赖度高,但氢能等新兴赛道布局使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分点论述:
-
名义与实际增速倒挂的玄机
名义增速为负的四大城市实际增速均超全国均值(郑州5.6%、榆林5.6%、洛阳5.9%、太原3.5%),主因通胀平减指数由正转负。例如郑州CPI连续三月同比降幅超全国均值,工业品价格下行进一步压制名义GDP。 -
产业转型滞后是共性难题
- 郑州汽车制造业增长26.9%的亮点难掩固投低迷(3.7%),政府报告直言“产业转型阵痛”;
- 洛阳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价格承压,新兴产业占比不足,主政者警告“不重塑产业就出局”;
- 太原煤炭货运量下降11.5%,能化产业占工业产值超80%,转型面临“煤价好时无心转,差时无力转”困境。
-
区域经济韧性差异
榆林凭借国家级煤化工集群和氢能布局,经济位次仅小幅波动;而洛阳被襄阳、宜昌等中部城市反超,凸显非资源型城市转型更需突破技术壁垒。太原民间投资增长45.5%等局部亮点,尚不足以扭转传统动能衰减趋势。
负增长城市需在稳物价、促消费基础上,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郑州需强化汽车产业链优势,洛阳应抢占新材料等风口产业,太原须打破“煤价依赖症”,而榆林需平衡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短期数据波动背后,是城市竞争力重塑的长期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