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象山校区建筑是中国当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巅峰实践,其以循环利用的旧材料、山水共生的院落布局、颠覆传统的空间叙事,重新定义了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材料革命与历史温度
象山校区一期工程使用了300万片回收瓦片,斑驳的砖墙与混凝土形成时间褶皱,既降低建造成本,又赋予建筑“瞬间古老”的质感。这种“瓦爿墙”技术将废弃建材转化为文化符号,成为王澍“建筑应循环如生命”哲学的物质载体。 -
山水为轴的院落重构
建筑群以“回”字形合院为原型,随地形扭转错动,形成7种差异院落。下沉庭院、檐下走廊、屋顶平台等空间层层嵌套,模仿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观览体验。刻意压低的建筑高度(普遍3-5层)使屋顶轮廓线与象山起伏同步,实现“建筑如字,群山如卷”的视觉叙事。 -
反叛窗牖与生态智慧
密布的小窗摒弃现代玻璃幕墙,采用传统户牖比例,光线通过不规则窗洞形成“水墨晕染”效果。外置螺旋楼梯兼具紧急通道与观景廊功能,藤蔓植物自由攀附墙体,模糊建筑与自然的边界。校区保留原有水系农田,用油菜田替代人工草坪,践行“建造即种植”的生态观。 -
争议与时间验证
初期因粗粝质感被批为“最丑建筑”,但随着植物生长,爬山虎覆盖的墙体与自然环境逐渐融合,印证了王澍“建筑需等待自然驯化”的前瞻性。2012年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称其“为亚洲建筑开辟了新路径”,《纽约时报》更将其列为“二战后全球25座最重要建筑”中唯一的中国作品。
这座校园的本质是一场文化复兴实验——它证明传统不必符号化堆砌,而能通过空间逻辑重生。当学生在倾斜柱廊下讨论、在稻田旁写生时,建筑已悄然完成对中国美学精神的当代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