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钢代号国际标准是钢材分类与命名的全球统一规则,核心在于通过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明确标识钢种成分、性能及用途。 其核心亮点包括:多国标准并存但逻辑互通(如中国GB、美国AISI、日本JIS)、代号结构体现关键元素含量(如40Cr表示0.4%碳+铬元素)、特殊用途钢有专属前缀(如轴承钢冠以“G”)。以下分点详解:
-
代号构成逻辑
国际标准通常以“数字+元素符号+数字”为框架。首位数字表示碳含量(万分之几或千分之几),后续元素符号标注合金成分,数字代表该元素百分比。例如:- 40Cr(中国GB):0.4%碳+铬(含量<1.5%不标数值);
- AISI 304(美国):18%铬+8%镍的奥氏体不锈钢;
- SUS440C(日本):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碳含量≥1.0%不标。
-
特殊钢种标识规则
- 轴承钢:前缀“G”+铬含量千分数(如GCr15为1.5%铬);
- 工具钢:碳含量<1%时标千分数(如9SiCr),≥1%则省略;
- 不锈钢:碳含量≤0.08%冠“0”(如0Cr18Ni9),超低碳加“00”。
-
跨国标准对照
同一钢种在不同国家的代号可通过对照表转换。例如:- 中国1Cr18Ni9 ≈ 美国AISI 302 ≈ 日本SUS302;
- 德国X5CrNi18-10对应上述钢种,但标注方式差异显著。
-
性能与用途关联
代号直接关联应用场景:- Q345(低合金高强钢):桥梁、船舶;
- W18Cr4V(高速钢):切削工具;
- 00Cr17Ni14Mo2(超低碳不锈钢):化工耐蚀设备。
总结:掌握合金钢国际代号需理解“成分-性能-用途”链条,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具体标准文档或对照表验证,避免因符号差异导致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