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平衡企业信用政策与资金流动性需求,确保应收账款资产的安全与收益最大化。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风险控制目标
-
损失预防 :通过信用评估、动态管理等手段,降低坏账发生概率。
-
损失控制 :在坏账发生后,通过追讨程序(如催款、诉讼)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二、风险控制类型
-
客户信用风险 :因客户经营问题导致拖欠,需通过信用评分、动态监控等方式应对。
-
时间风险 :账龄越长,回收难度越大,需建立账龄分析表和动态管理机制。
三、核心控制措施
-
预防性控制
-
制定信用评估制度,设定客户信用标准(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
采用“信誉否决法”,结合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数据筛选客户。
-
-
系统性管理
-
建立跨部门协作流程,整合销售、财务、生产等部门信息。
-
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客户信用变化调整信用政策。
-
四、风险控制指标
-
信用指标 :流动比率≥2:1,速动比率≥1:1,应收账款周转率合理。
-
账龄指标 :3个月内重点内部催收,3个月以上考虑外部追讨,1年以上可能诉讼。
五、风险控制流程
-
信用评估 :赊销前全面分析客户资质、历史付款记录等。
-
动态监控 :定期更新客户信用评级,及时调整信用额度。
-
追讨执行 :根据账龄采取催款、法律诉讼等手段。
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有效降低应收账款风险,保障资金链稳定,同时优化信用政策以支持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