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登革热疫情目前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但本地传播风险上升。2025年4月数据显示,全省新增5例病例(1例本地、4例输入),佛山、广州、深圳等地均有报告。随着气温回升,伊蚊活动增强,东莞大岭山镇等5个地区被监测为蚊媒高密度区域,需警惕聚集性疫情。登革热尚无特效药,重症致死率可达20%,防蚊灭蚊是关键。
- 传播特点:登革热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增殖8-10天后可传染他人。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39°C以上)、头痛、肌肉关节痛及皮疹,易与流感混淆。
- 高风险区域:广州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天河区龙洞街道、白云区景泰街道等地成蚊密度高(MOI>20),东莞大岭山镇幼虫密度超标(BI>20),需重点防控。
- 预防措施:清除积水是核心,包括翻盆倒罐、清理花盆托盘、疏通下水道;户外活动避开蚊虫活跃时段(上午7-9点、下午4-6点),使用纱窗、蚊帐及含避蚊胺的驱蚊剂。
- 就医提示:境外旅居或病例接触史者,若出现发热等症状需主动申报并就医,早诊断可降低重症风险。
近期雷雨频繁加剧蚊媒孳生,建议居民每周检查家居积水,工地、社区加强消杀。无积水则无蚊虫,无蚊虫则无登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