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与寨卡病毒都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但两者在传播途径、症状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传播途径
- 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 寨卡病毒:传播途径与登革热类似,但也可能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二、症状表现
- 登革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关节痛(“断骨热”)、皮疹和出血倾向。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寨卡病毒: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结膜炎、关节痛和发热等症状,症状通常较轻且持续2-7天。
三、影响范围
-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每年报告病例数以亿计,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是高发地区。
- 寨卡病毒:自2015-2016年在美洲爆发后,传播范围扩大至92个国家和地区,但仍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四、预防措施
- 登革热:防控重点是清除蚊虫滋生地,如清理积水、安装纱窗纱门、使用驱蚊剂等。
- 寨卡病毒:除了蚊虫叮咬防控外,还需注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风险,孕妇需特别注意防护。
五、总结与提示
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虽然都由伊蚊传播,但症状和传播方式存在明显区别。登革热症状更严重,重症风险较高;寨卡病毒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但孕妇感染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预防两种疾病的核心是灭蚊防叮咬,同时保持警惕,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