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其核心传播链为“感染者→伊蚊→健康人”,且不会通过人际直接接触传染。传播的关键环节包括病毒在蚊体内8—10天的增殖期,以及伊蚊在日出前后和黄昏时段的活跃叮咬行为。我国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其孳生环境与人类生活区高度重叠。
- 传播媒介明确: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媒介。前者分布广泛,北至辽宁南部;后者集中于海南、广东等南方省份,叮咬频率更高且传播能力更强。
- 病毒增殖周期: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需在蚊体内繁殖8—10天才能通过再次叮咬传播给他人。隐性感染者(无症状)同样具备传染风险。
- 高发时段与区域:夏秋季(5—11月)为流行高峰,东南亚、南亚及我国广东、云南等沿海地区是高发区。室内外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是伊蚊主要孳生地。
- 无直接人际传播:与流感不同,登革热必须通过蚊媒叮咬传播,接触患者体液或飞沫不会感染。
预防核心是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安装纱窗、使用驱蚊剂可有效阻断传播链。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或皮疹,需及时就医并告知疫区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