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扭、走场、扮、唱”四部分,其中扭作为核心动作为全场基础,走场与扮通过空间调度与角色扮演丰富视觉层次,唱则融入叙事性文化表达,不同地区的秧歌风格因道具、队形、唱腔而自成体系。
秧歌的表演以“扭”为灵魂,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等道具,踩着锣鼓节奏边扭边舞,动作融合刚柔之美。传统秧歌的“走场”讲究队形变化,常见“龙摆尾”“二龙吐水”等图案,兼具仪式感与观赏性。“扮”是秧歌的另一亮点,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如渔翁、丑婆等,融入戏曲元素强化叙事性。部分秧歌如陕北与山西凤秧歌,会采用即兴编词的说唱形式深化表演内涵。胶州与海阳秧歌则因女性柔美动作与军旅元素队形(如八卦斗)形成地域特色。
不同地域的秧歌通过道具与音乐呈现鲜明差异,如山西汾阳地秧歌融入武术动作,山东鼓子秧歌以“伞头”指挥全局。陕北秧歌则结合方言歌谣与革命题材,成为文化符号。当代秧歌戏进一步发展,如襄武秧歌将梆子腔融入曲牌体,形成“九腔十八调”特色唱腔。秧歌从祭祀祈福演变至今,始终承载着民众对生活的热情与群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