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地区、融合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刚柔并济的动作和极具感染力的锣鼓伴奏为核心特色,形成边唱边跳的集体表演形式。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东北秧歌以地秧歌和踩高跷为主要类别,其中地秧歌又称“地蹦子”,表演者通过挥臂跳跃、扭腰甩肩等动作模拟插秧劳作场景,搭配扇子、手帕等道具,队形变化多样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踩高跷则将舞蹈与杂技结合,表演者脚踩木质高跷模仿戏曲人物或民间角色,动作难度更高,视觉冲击力强。其音乐伴奏以唢呐、大鼓、大镲为核心乐器,节奏明快且即兴发挥,传统曲调采用五声音阶为主,兼具“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的韵律特征。演出多集中在农历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以拜年贺喜为主,表演队伍走街串巷,在村屯、城镇官署或商铺前献艺,常以夸张表情和逗趣互动带动气氛,受拜者需准备烟茶、酒食及赏钱,兼具娱乐性与社交属性。秧歌队演员服饰多借鉴戏剧元素,通过角色扮相(如唐僧师徒、白蛇传角色等)增强叙事性与观赏性,使舞蹈形式更加鲜活生动。
东北秧歌凭借其热烈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民俗内涵延续至今,并持续融入现代元素,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