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历史沿革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结合权威信息源整理如下:
一、全面探索阶段(1978-1991年)
-
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
主要制度 :出台《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会计法》(1985年)等法规,设立注册会计师协会,形成分行业、分部门监管模式。
二、初步建立阶段(1992-1997年)
-
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会计监管体系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
标志性事件 :1998年《会计法》修订,确立会计监管法律框架,强化对原始凭证、账实不符、违法收支的监督。
三、逐步规范阶段(1998-2005年)
-
背景 :加入WTO后,会计监管需适应国际化要求。
-
核心内容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推动财务会计与审计监管规范化,形成政府监管主导的体系。
四、深化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
-
背景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会计监管需覆盖财务风险、信息披露等领域。
-
体系完善 :形成“三位一体”模式,包括政府监管、内部监督(如企业审计)、社会监督(如媒体、行业协会),并拓展至财务风险监控、审计监管等新领域。
五、当前现状
-
体系结构 :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内部监督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机制。
-
存在问题 :监督力度不足,缺乏相互制约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制度衔接与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