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新修订的《保密法》的核心在于强化全民保密意识、规范涉密行为、落实技术防范,并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新法明确将党管保密原则法治化,要求公民不打听、传播国家秘密,禁止在互联网违规处理涉密信息,同时完善了定密、解密和涉密人员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时代的保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
增强保密意识与责任
新法将保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保守国家秘密,人人有责”。公民需避免在社交平台传播涉密内容,不连接不安全网络,并警惕来路不明的二维码或陌生人员进入涉密场所。机关单位需通过专题学习、案例警示等方式筑牢思想防线。 -
规范涉密流程与行为
严格执行定密权限,定期审核国家秘密,确保知悉范围最小化。涉密文件需全程管控,禁止非法复制、存储或通过未加密网络传输。涉密人员脱密期结束后仍需遵守行为规范,防止泄密风险。 -
强化技术防护与创新
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安全,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防范网络攻击。涉密设备禁止使用未授权移动存储,电子文件需按标准标注密级。国家鼓励保密技术研发,提升自主防护能力。 -
构建监督与问责机制
机关单位需落实保密责任制,定期自查文件管理和销毁流程。新法新增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条款,对泄密行为明确法律责任,坚持“泄密必究”原则。
保密工作关乎国家安全,需个人、单位和社会协同发力。定期参与保密宣传月活动,关注权威解读,确保行为合规,是每位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