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铁自2017年开通首条线路以来,已成为河北省首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目前运营里程达78.2公里,覆盖主城区及周边组团,日均客流超26万人次,并创下单日最高客运量295.78万人次的纪录。其建设历程跨越20余年,从规划调整到技术攻坚,再到“四线同建”的快速发展阶段,展现了城市交通升级的典型样本。
-
规划与筹备(2001—2012年)
石家庄地铁的构想始于2001年,首版线网规划于2002年通过国家级评审,但因火车站南迁、高铁穿城等重大工程多次调整。2007年新火车站位置确定后,线网规划改为以火车站为枢纽的“女”字形结构。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建设规划,同年9月工程启动,标志着河北省轨道交通“零的突破”。 -
首期建设与开通(2012—2017年)
1号线和3号线首开段作为首期工程,克服了复杂地质条件和建和桥桩基托换等难题,仅用四年多便建成通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6月26日,两条线路同步开通,石家庄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
网络扩展与技术创新(2017—2023年)
随后五年间,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3号线延伸段陆续投运,形成三线换乘骨架。建设中应用了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蒸发冷凝设备等绿色技术,西兆通车辆基地的太阳能电站年供电达100万千瓦时,属国内首创。2022年二期规划获批,4号线、5号线等4条新线开工,总建设规模58.85公里。 -
未来展望(2024年及以后)
当前1号线三期、4—6号线同步建设中,预计2024年后通车里程将达140公里。根据2035年线网规划,新增7—9号线将进一步连接市域铁路,形成“小方格、大放射”的互联格局,助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从“有没有必要建地铁”的质疑到日均服务数十万乘客,石家庄地铁的演变不仅是交通设施的完善,更是城市能级提升的缩影。随着网络化运营时代的到来,其“地下通衢”的角色将持续为市民生活与区域发展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