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通常不由本人承担,而是由泄露者或相关责任方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严格保护,泄露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关键点包括:泄露者需赔偿损失、行政机关可罚款或吊销执照、情节严重者面临刑事处罚;但若因个人主动公开或重大过失导致泄露,可能需自担部分责任。
- 民事责任:信息处理者泄露个人信息,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责任。例如,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受害者可起诉索赔。
- 行政责任: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企业或机构,可能被处以最高五千万元罚款或营业额5%的处罚,直接责任人面临处分。
- 刑事责任: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如贩卖超5000条信息),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例外情形:若个人自行公开敏感信息(如社交平台随意发布身份证照片),或未妥善保管密码导致被盗用,可能需自行承担部分后果。
提示:遭遇信息泄露应及时报警或向网信部门投诉,保留证据以便**。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主动暴露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