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学员花名册是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重要档案,记录了1924至1949年间各期学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籍贯、年龄、通讯地址及后续职务等关键数据。这些名册不仅反映军校的招生规模与地域分布,更见证了国共合作时期培养的大批将帅人才,如戴安澜、郑洞国等抗日名将的早期履历。
-
核心价值
花名册以同学录形式保存,涵盖步兵、炮兵、工科等多兵科学员档案。例如第三期戴安澜的条目显示其从排长成长为少将师长的完整轨迹,并标注“安徽无为人”“缅北会战殉国”等关键信息,凸显史料对人物生平研究的权威性。 -
内容特征
名册按期别与姓氏分类编排,如戴姓学员单独成篇。典型条目包含三项要素:- 基础档案:年龄、籍贯(如戴弁“四川成都”)、通讯处(如戴日新“安徽大通牛埠戴万昌号”)
- 军旅轨迹:职务变迁(如戴文从湘军司书到起义将领)、战役参与(台儿庄会战、昆仑关战役等)
- 家族关联:戴翱天、戴安澜等叔侄四人分属1-4期,体现军校招生的家族延续性。
-
应用场景
研究者可通过籍贯字段分析生源地分布(如湖南籍占第三期21%),或结合通讯处还原民国邮政网络。名册还修正了部分历史误解,如戴弁实际为“三·三一惨案”主谋,而非传统记载中的单纯抗日将领。 -
获取与验证
现存名册多藏于地方宗亲会(如湖南石燕书院)及档案馆,数字化版本需交叉核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等官方文献。注意同期学员可能存在姓名登记误差,如郑洞国曾用化名“黄鳌”报考。
这份跨越25年的名册,既是军事档案的范本,也是家族寻根与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具。建议结合同期《入伍生誓词》、校刊等资料,全面理解黄埔精神的历史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