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颜料颜色名称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其命名融合自然意象与工艺智慧,如矿物颜料中的“石青”“朱砂”以原料命名,植物颜料中的“藤黄”“花青”则源于植物特性。 这些名称不仅精准描述色彩,更蕴含传统文化审美,如“胭脂”关联妆容、“赭石”取自矿物,形成独特的色彩语言体系。
-
矿物颜料名称体现原料与等级
矿物颜料以原料直接命名,如石青(蓝铜矿)、石绿(孔雀石),并按颗粒粗细分为头青、二青等等级。朱砂、雄黄等名称直接反映矿物来源,色彩稳定且具有天然光泽,常用于工笔画重彩部分。 -
植物颜料名称关联自然与用途
藤黄(取自藤树脂)、花青(蓝靛提炼)等名称揭示植物来源,透明感强。胭脂、曙红等名称则结合生活场景,如“胭脂”源自古代妆容染料,色彩柔和多用于写意渲染。 -
复合色与传统文化意象
传统调色法衍生出“汁绿”(藤黄+花青)、“绛紫”(朱砂+花青)等复合色名,名称中隐含调配逻辑。海棠红、石榴红等借花卉果实比喻色相,强化视觉联想,符合中国画“随类赋彩”理念。 -
现代化工颜料的命名简化
化学合成颜料如“钛白”“铬黄”以成分命名,区别于传统天然颜料,虽色彩鲜艳但文化内涵较弱,多作为补充使用。
掌握这些颜色名称有助于理解国画用色规律,建议初学者从矿物与植物颜料的基础色入手,感受传统命名的精妙与色彩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