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现象是通过同音或近音字词替代本字形成趣味表达的语言技巧,广泛运用于祝福语、文学创作及网络社交等领域,既体现汉语独特魅力也面临滥用风险。
谐音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学作品《诗经》,以“梅”代“媒”隐晦传递求亲之意,展现古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委婉表意的智慧。宋代民间歌谣借“筒”讽“童”、“菜”骂“蔡”,将政治批判与谐音巧妙结合,形成谐音体这一独特传播形式。春节贴“福”字倒置取“福到”之意,端午悬挂“五毒饼”配诗“铁面将军驱恶疾”,均通过谐音承载避祸纳吉的美好寓意。
在现代生活中,谐音的运用场景空前丰富。广告创意领域,“‘码’到成功”“步步为赢”等短语将行业术语与吉祥话深度融合,强化品牌记忆;网络社交场景里,“酱紫”“鸭力山大”等青年亚文化词汇,通过语音异化创造群体专属身份认同符号。中央网信办专项治理中点名的“伞兵”变骂人用语、缩写式黑话等现象,则暴露出部分谐音使用超出娱乐范畴侵蚀公序良俗的问题。
汉语谐音体系依托单音节文字特性而发展,400余个基本音节承载万余汉字的特殊结构,使其天然具备高度兼容性。从《红楼梦》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的署名双关,到当代“谐音梗”在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传播,均验证了其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生命力。教育机构开展的“净化网络用语行动”强调,需通过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认知谐音背后的文化密码,例如剖析“荔”与“礼”的关联可关联荔枝作为贡品的历史典故,助其建立文字审美体系而非盲目跟风生造。
合理运用谐音既能延续文化传统又能激活创意经济,关键在于把握“语境适配”原则。在商业文案中,“骑”乐无穷类表达虽具传播效果,但正式文书必须规避此类创新;数字原住民创造的“666”等新兴表达融入主流语境时,需辅以文化溯源讲解防止语义失真。公共媒体构建分级过滤机制兼顾开放性与规范性,方能在保留语言鲜活性的同时守护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