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CPB)是通过人工装置临时替代心肺功能的核心技术,其核心原理为“血液氧合+机械泵送”,关键应用于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场景。实践要点包括抗凝管理、流量精准调控及多器官保护,现代技术已实现微创化与智能化突破。
1. 核心原理
- 氧合替代肺功能:血液经膜式氧合器(人工肺)完成气体交换,移除CO₂并注入O₂。
- 泵送替代心功能:滚压泵或离心泵模拟心脏射血,维持全身血液循环,平均流量需控制在2.4-2.8L/min/m²。
- 温度调控:通过变温器实现28-32℃中低温保护,降低代谢需求。
2. 关键技术实践
- 抗凝管理:肝素化抗凝(ACT>480秒)与术后鱼精蛋白中和,避免血栓与出血风险。
- 流量精准调控:根据患者体重、体温动态调整泵流量,避免脑/肾低灌注。
- 血液保护:采用白细胞滤器、自体血回输等技术减少异体输血。
3. 现代进展
- 微创体外循环(MECC):减少预充量至500mL以下,降低血液破坏。
- 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SvO₂、乳酸值,AI预警灌注异常。
体外循环是心血管外科的基石技术,其安全实施依赖团队协作与精细化操作。未来随着生物材料与机器人技术发展,无接触式CPB或成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