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细则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细则是为规范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其关键内容包括资产分类、购置流程、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处置报废等方面。
一、资产分类
学校固定资产通常分为六大类: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家具。每类资产根据其特性和使用年限进行详细分类和编码,以便于管理和统计。
二、购置流程
- 需求申请:学校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资产购置申请,填写相关申请表格,并提交至资产管理部门。
- 审批采购:资产管理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根据学校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采购。
- 验收入库:资产到货后,由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共同验收,合格后入库登记。
三、使用管理
- 账卡管理:建立健全的资产账卡管理制度,确保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 使用登记:资产使用部门应建立使用登记制度,记录资产的使用情况、维护保养情况等信息。
- 责任人制度:明确资产使用责任人,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四、维护保养
- 定期检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 专业维护:对专用设备等需要专业维护的资产,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保养。
- 预防性保养:制定预防性保养计划,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五、处置报废
- 处置申请:资产使用部门提出资产处置申请,填写相关申请表格,并提交至资产管理部门。
- 审批评估:资产管理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估。
- 处置方式: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如调剂、捐赠、报废等。
- 账务处理:处置完成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资产账目清晰。
通过以上管理细则,学校可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确保资产安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