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各学期课程进度遵循“基础优先、分层递进”原则,核心学科必修内容集中在高一至高二上学期完成,高二下学期起逐步增加选修课,高三全面转向复习备考。 具体安排以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为例,必修模块通常在高一学年覆盖,而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会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灵活调整。关键亮点:①必修与选修课程采用“学段制”编排(每学期分2个10周学段);②体育、艺术等课程贯穿高中三年;③高三上学期结束前需修满144学分(含必修88学分)。
-
高一阶段:以必修课为核心,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完成必修1-2册,历史、地理、化学等在高一下学期结束必修内容。物理、信息技术等延续至高二上学期。每周约35课时,每学段9周授课+1周考试,部分学校采用2节连排(90分钟)提升效率。
-
高二阶段: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并行。上学期结束思想政治、通用技术等剩余必修课;下学期起开设个性化选修课(如诗歌鉴赏、生物实验设计)。理科类选择性必修模块(如物理的电磁学、化学的反应原理)通常按模块顺序教学,学生需结合高考选科规划课程。
-
高三阶段:全面进入复习周期,上学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学分。复习进度参考高考大纲,例如物理学科9月复习力学,次年3月覆盖全部选修内容。部分学校保留体育与健康课程至毕业前,缓解备考压力。
提示:实际进度可能因省份政策或学校特色调整,建议学生关注本校发布的《三年课程学习进度表》,提前规划选修课与复习节奏。艺术类、技术类课程往往有跨学期模块,需注意学分获取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