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游记,全文通过描写褒禅山的地理特征及作者与友人探洞的经历,借事说理,阐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人生哲理,强调志向、努力与外界条件对成功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及主题

  1. 开篇叙述褒禅山得名及地理特征
    文章以褒禅山的来历开篇,介绍了慧空禅院与华山洞的地理位置及得名原因。作者通过描述山下的平旷景象与山上的幽深洞穴,引出后文的探洞经历。

  2. 探洞经历与感悟
    作者与友人进入山洞,随着深入,洞穴环境愈加险峻,但所见景象也愈发奇特。因火把即将燃尽,众人不得不中途退出。作者对此深感遗憾,认为未能尽兴游览。

  3. 借事说理,阐述人生哲理
    作者从探洞经历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 险远之地少有人至,只有有志者才能到达。
    • 志向与努力缺一不可,但还需外界条件的支持。
    • 即便未能达成目标,只要尽力而为,便无需后悔。
  4. 总结与反思
    文章结尾,作者再次提及仆碑文漫灭的现象,表达了对古书记载失传的惋惜,并借此告诫学者需深思慎取,以免以讹传讹。

核心思想与启示

  • 志向与努力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探洞的经历,揭示了追求目标需要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
  • 外界条件的制约:即便志向坚定、努力付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如火把照明,才能继续前行。
  • 尽人事,听天命:文章最后指出,尽力而为但未能成功时,应坦然接受,无需自责。

总结

《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描写山水景色的游记,更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散文。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既要坚定志向、不懈努力,也要正视外界条件的限制,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

本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32507.html

相关推荐

印象派绘画技法

​​印象派绘画技法的核心在于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以科学的光学理论为基础,用破碎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重构视觉真实。​ ​其革命性在于颠覆传统固有色观念,强调户外写生与主观感受的结合,开创了现代艺术对光色表现的先河。 印象派画家摒弃画室中的棕褐色调,直接面对自然光作画。他们发现阴影并非黑色,而是由环境光反射形成的青、紫色调,例如莫奈的《干草堆 》系列通过同一场景在不同时段的光色变化,验证了这一理论

2025-05-17 高考

简述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是19世纪后期法国兴起的绘画革命,以 ‌ ‌捕捉瞬间光色变化 ‌ ‌为核心,突破传统学院派束缚,代表艺术家包括莫奈、雷诺阿等。其 ‌ ‌笔触松散、色彩鲜明 ‌ ‌的特点彻底改变了西方艺术史进程。 ‌ ‌诞生背景 ‌ 印象派兴起于1870年代的巴黎,艺术家们反对古典绘画的僵化规则,主张走出画室直接观察自然。1874年首届印象派画展因莫奈作品《日出·印象》得名,当时被嘲讽为“未完成的草图”。

2025-05-17 高考

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绘画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捕捉光影瞬间和自然色彩为核心,突破传统学院派束缚,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纪元。​ ​ 印象派画家反对古典主义的僵化规则与浪漫主义的过度虚构,倡导直接观察自然,通过外光写生呈现瞬息万变的视觉印象。他们受光学理论启发,用纯色小点或短笔触并置,让观者在一定距离外自然混合色彩,形成明亮鲜活的画面效果。代表人物包括莫奈、雷诺阿、德加等

2025-05-17 高考

印象派绘画图片

​​印象派绘画图片是艺术与数字传播的完美结合,其独特的笔触、光影和色彩运用使其成为搜索引擎中高需求的艺术资源。​ ​ 要优化这类内容的SEO,需兼顾​​视觉质量、版权合规性、上下文关联性​ ​,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加载速度和可索引性。以下是关键策略: ​​优先原创与高质量图片​ ​ 印象派作品的高分辨率扫描或授权复刻是核心资源。避免使用模糊或水印过重的图片

2025-05-17 高考

绘画ppt模板

绘画PPT模板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的创意设计,成为教育和商业演示中备受青睐的工具。这类模板不仅能够呈现精美的画面,还能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演示效果。 功能特点 丰富的设计元素 :绘画PPT模板通常融入手绘风格、插画、水墨画等艺术元素,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适合用于艺术展览、教育培训和创意展示。 灵活的编辑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模板中的颜色、字体和布局,轻松实现个性化定制

2025-05-17 高考

印象派的画有什么特点简短的

​​印象派绘画的核心特点在于​ ​ ​​捕捉光影瞬间变化​ ​ ​​、​ ​ ​​用色彩分割取代轮廓线​ ​ ​​,以及​ ​ ​​强调主观视觉印象而非客观再现​ ​ ​​。​ ​ 印象派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艺术家们主张打破传统绘画对固有色的依赖,​​坚信色彩由光线决定​ ​,直接在户外写生以记录瞬息万变的光影效果。他们用细碎笔触并置原**块,使观者在远观时通过视觉混合形成鲜活画面

2025-05-17 高考

印象派最著名的十张画

根据权威资料和艺术史研究,印象派最著名的十张画作如下(按综合影响力排序): 《日出·印象》 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创作,描绘勒阿弗尔港口日出景象,是印象派开山之作,以光线与色彩的变幻著称。 《睡莲》系列 莫奈晚期作品,以睡莲为主题,展现池塘光影变化,是印象派对自然景观表现的经典。 《干草堆》系列 莫奈通过不同时间、季节的光线观察,呈现干草堆的色彩与质感,体现印象派对光影的细腻捕捉。

2025-05-17 高考

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中什么是极其重要的

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影的瞬息捕捉​ ​、​​色彩的突破性运用​ ​以及​​主观感受的即时表达​ ​是极其重要的三大核心要素。这些创新不仅颠覆了传统绘画技法,更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础。 印象派画家摒弃画室内的固定光线,坚持户外写生,以​​小笔触并列原色​ ​的手法捕捉阳光下的色彩变化。他们发现阴影并非黑色,而是由环境光反射形成的青、紫等色调,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绘画的用色逻辑

2025-05-17 高考

国画作品欣赏800字

国画作品欣赏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要深入欣赏国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气韵生动 国画的核心在于“气韵生动”,这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气韵是指画中蕴含的神气与韵味,它体现了画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例如,齐白石的《虾》通过灵动的水墨表现出虾的游动姿态,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2. 笔墨技巧 笔墨是国画的基本语言,包括用笔的力度

2025-05-17 高考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诞生,强调捕捉光影瞬间、打破传统束缚,以户外写生和色彩革命推动美术革新,并对全球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 ​​①起源背景涉及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及光学理论;②核心主张“外光主义”与“瞬间印象”;③标志性事件如《日出·印象》引发命名争议;④技术与题材革新重塑艺术语言。​ ​ 印象派的诞生可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

2025-05-17 高考

中国画名家作品欣赏

‌中国画名家作品以其独特的 ‌笔墨韵味‌、 ‌意境营造‌和 ‌文化内涵‌成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从宋代院体画的精工细致到元代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名家作品展现了‌技法传承 ‌与‌个性创新 ‌的完美结合,如齐白石的虾趣、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等,均为鉴赏与收藏的经典。** ‌笔墨技法 ‌ 中国画以毛笔、宣纸、墨为核心工具,通过‌勾皴点染 ‌展现层次。例如八大山人用简练枯笔表现孤傲

2025-05-17 高考

国画芭蕉作品欣赏

​​国画芭蕉作品欣赏​ ​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独特门类,​​以墨色浓淡表现叶脉韵律​ ​,​​借自然意象传递文人情怀​ ​,​​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创作更赋予其鲜活生命力与深刻文化寓意​ ​。 芭蕉在国画中不仅是植物,更是艺术家情感的载体。齐白石通过​​简练笔触与虚实留白​ ​,将芭蕉叶的舒展姿态与季节变化融为一体,如《芭蕉青蛙》中叶片与蛙鸣的生动呼应。徐悲鸿则以​​粗犷线条​ ​突出芭蕉的坚韧

2025-05-17 高考

名人国画欣赏100幅

​​欣赏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100幅名人国画,可从傅抱石、吴湖帆等近现代大师到古代王希孟、张择端的传世之作中领略中国画的传承与革新。关键亮点涵盖山水、花鸟、人物领域,既有“抱石皴”技法独步画坛的傅抱石作品,也有宋徽宗瘦金体题跋的《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杰作。​ ​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开创山水长卷意境巅峰,元四家其他成员高克恭、倪瓒等以水墨写意重塑文人画审美体系;明代吴门画派文征明

2025-05-17 高考

国画著名作品欣赏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深远。以下为几幅著名国画的欣赏与解析,助您领略国画的独特魅力。 1.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的代表作,被誉为“山水第一神品”。此画以长卷形式展现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意境深远。画中笔墨精妙,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 2.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

2025-05-17 高考

游褒禅山记题目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题目及答案解析,这些要点需掌握!​ ​ 文章核心聚焦宋代王安石的经典游记,涵盖文本背景、主题思想、字词解析及课后习题答案。以下是具体干货内容,帮助快速掌握精华。 ​​背景与主题​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时游历褒禅山后所作,借景抒怀,探讨“志”“力”“物”对成功的重要性。文章揭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哲理,暗含其政治改革决心。

2025-05-17 高考

游煲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篇哲理游记,通过登山探洞的经历,阐发“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强调治学需“深思慎取”。​ ​ 原文以白描手法记录褒禅山前后洞的游览过程,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体验,成为“世之奇伟常在险远”的经典隐喻;译文则需精准还原文言虚实词活用(如“舍”“名”)及哲理句式(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兼顾现代汉语流畅性。 ​​分点论述:​

2025-05-17 高考

《游褒禅山记》特殊句式

‌《游褒禅山记》中的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和状语后置。 ‌ 这些句式体现了古汉语的精炼与灵活,尤其是王安石的散文中对文言句法的巧妙运用,既能强化论述逻辑,又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律美。 ‌宾语前置 ‌ 如"而卒莫之能穷也"("莫之能穷"即"莫能穷之"),代词宾语"之"前置至动词前,通过倒装突出"无法穷尽"的语义,增强语气。 ‌省略句 ‌ 典型如"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

2025-05-17 高考

游褒禅山记是骈文嘛

不是 《游褒禅山记》不是骈文,而是 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 。以下是具体分析: 文体属性 该文以记述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为主线,穿插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属于 散文 范畴。散文注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较为自由流畅,与骈文的工整对仗有明显区别。 与骈文的区别 语言风格 :骈文以四字句、对仗工整为特点,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而《游褒禅山记》则采用散文化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自然

2025-05-17 高考

游褒禅山记在部编版哪本教材

​​《游褒禅山记》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经典篇目,以其深刻的哲理性与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高考重点篇目之一,重点学习作者“志、力、物”辩证关系的人生哲理。​ ​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游记,记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并借此抒发了对人生、治学的深刻感悟。该文被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游记”为载体

2025-05-17 高考

游褒禅山记主旨

《游褒禅山记》的主旨在于强调“有志”“尽吾志”的重要性,同时倡导“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王安石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的过程,结合自己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治学、处事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分点展开 “有志者,事竟成” 文章中,作者借游览褒禅山华山洞的经历,阐述了志向的重要性。他提到,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治学,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

2025-05-17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