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他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学术贡献跨越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致力于推动国内科研教育发展。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幼年随父迁居北平,在清华园度过童年,12岁便立志“拿诺贝尔奖”。1938年以高二学历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费米、泰勒,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物理学三大里程碑之一,催生多项诺贝尔奖级成果。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研究获诺奖时,他仍持中国护照,领奖时强调“中国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受到***接见。此后多次推动中美学术交流,资助千余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2003年定居清华,捐资筹建高等研究院,82岁仍亲自教授本科生课程。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的学术遗产与家国情怀交织:他既是科学界的“对称之王”,也是中国科教事业的铺路人。其生平启示我们,基础科学的突破需长期积淀,而科学家的价值更在于为人类文明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