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普及率接近100%、在校生规模达1.6亿人,并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多年超4%,数字化覆盖率达100%,为全球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普及水平世界领先
1949年小学净入学率仅20%,如今接近100%,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从2522万人增至1.6亿人。所有县区通过国家基本均衡评估,2023年首批56个县市率先实现优质均衡,2035年目标为全国绝大多数县域达标。
公平性显著提升
通过“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农村学生身高较2012年增长超4厘米。特殊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全覆盖,2022年资助金额达2922亿元。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6.2%,城乡教师总数比1949年增长19倍。
质量与投入双保障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22年达4.8万亿元,比1991年增长77倍。专任教师1892万人,互联网接入率100%,智慧教育平台汇聚4.4万条中小学资源。数字化战略推动慕课、资源库覆盖全学段。
未来聚焦深层改革
需破解城乡软硬件不均、评价功利化等挑战,强化五育并举与素质教育。通过政策倾斜、文化认同和资源整合,构建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提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离不开社会协同,关注政策动态与地方实践,共同见证教育现代化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