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方案的核心在于系统性改革与多维度协同推进,重点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创新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四大方向。通过五育并举、课堂提质、教师赋能和资源均衡等举措,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式发展。
-
优化课程与教学方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减少机械性作业和考试频次。例如,小学低年级取消文化学科作业,初中作业时间控制在60分钟内,强化阅读、体艺和劳动实践类活动。同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
强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按“四有好老师”标准提升教师能力,完善轮岗交流机制,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师资。通过教研赋能、专项培训及绩效激励,激发教师创新活力。部分地区试点“一长多校”模式,由优质校校长统筹新建校规划,实现管理经验复制。
-
改革评价与资源配置: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纳入考核,弱化唯分数倾向。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联体等机制共享资源,到2026年力争80%学校纳入协同发展网络。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薄弱环节,如西部地区的“温馨校园”建设。
-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立法保障家庭教育责任,建立研学实践基地和心理健康监测闭环体系。常德市等地的“德育领航行动”通过家校共育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塑造全面育人生态。
教育质量提升需长期投入与动态调整,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细化方案,重点监测课堂实效、师资均衡和群众满意度,确保政策落地转化为学生真实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