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措施包括: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结合、基础设施升级(如厕所改造与污水处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以及通过文明积分等创新方式激发群众参与。 以下从实践角度展开具体措施:
-
党建引领与网格化管理
基层党委统筹成立专项小组,划分责任网格,通过院坝会、入户宣传动员村民参与。例如,仙桥乡划分45个网格,摸排并清理残垣断壁139处、乱堆乱放403处,同时党员带头示范“八个一”整治行动(如院落清扫、柴火整理),带动村民自主维护房前屋后卫生。 -
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 厕所与圈舍改造:推广防臭防漏卫生厕所,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养殖区与生活区分隔,建设堆肥池或沼气池。蓝田镇通过倡议书引导村民规范改造,并定期检查设施运行。
- 污水与垃圾治理: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如芦山县64套处理设施覆盖86.6%行政村),推行垃圾分类投放,可腐烂垃圾堆肥,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兴村镇通过“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
长效机制与群众激励
- 文明积分与评比:试点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评选“卫生示范户”发放荣誉锦旗及奖品,如仙桥乡每季度评选80户,激发村民主动性。
- 村规民约约束:将环境卫生纳入组规民约,明确“门前三包”责任,通过红黑榜公示督促整改,形成村民自我管理习惯。
-
资源整合与多元投入
政府专项资金与社会资本结合,例如芦山县投入3600万元修复污水管网,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环保项目;公益性岗位吸纳161名保洁员,固定划分清洁区域,保障日常维护。
总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软硬兼施”,既需硬件设施升级,更依赖制度创新与村民主体作用。从“一时清脏”转向“长期清洁”,方能实现村庄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可持续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