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以“说、唱、演、评、噱、学”为核心艺术手法,但部分曲种如弹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弹”的要求,形成独具特色的七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一变化体现了曲艺形式的地域性与多样性,而核心的“六艺”仍是曲艺表演的灵魂要素。
-
说:生动叙事的核心技巧
曲艺中的“说”要求语言简洁生动,涵盖叙述、描写、评析等多种功能。演员需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富感染力的表达推动故事发展,并运用方言、语气变换等手段增强表现力。例如评书中的“赞赋”以凝练语句勾勒人物形象,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
唱:以声传情的艺术感染力
唱腔设计是曲艺情感表达的纽带,演员需结合剧情设计旋律与节奏。如《邱少云》结尾用深沉婉转与激昂有力交替的曲调,突出英雄形象的精神内核。音乐性强的曲种常以唱段承载叙事核心,兼顾抒情与叙事功能。 -
演:以简驭繁的形体表达
曲艺表演强调通过表情与肢体语言塑造人物,避免复杂动作干扰叙事重点。典型如相声的“话相齐发”,通过眼神与台词配合传递情绪,而快板、二人转等则通过虚拟动作暗示场景转换,提升现场沉浸感。 -
评:观点鲜明的评论艺术
演员在表演中需嵌入对人物事件的即时评价,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例如通过“外插花”式幽默包袱调侃社会现象,或以“肉里噱”深化人物性格。散韵相间的结构使说理更富节奏感,帮助听众理解复杂议题。 -
噱:趣味互动的调味剂
包袱设计需符合故事主线,避免沦为单纯逗笑。如东北二人转常融合民俗谚语制造笑料,同时暗含生活哲理;优质相声更以逻辑缜密的荒诞情境引发深层次共鸣,体现“寓教于乐”的精髓。 -
学:逼真摹仿的表现力
从方言发音到自然界声响,演员需模拟各类声音塑造情境。如《武松打虎》中鸡鸣犬吠再现场景细节,艺人通过口技增强画面感。此类技巧强化故事真实性,使听众快速代入情境。 -
弹:器乐融合的地域特色
弹词、扬州清曲等曲种强调伴奏乐器与唱腔的统一性。演员需掌控琵琶、三弦等乐器的演奏技巧,使音乐与语言形成对话关系。如苏州评弹中琵琶轮指与唱词平仄共振,提升整体艺术层次。
曲艺的七种手法既呈现基础叙事功能的普适性,也包容个性化表达空间。传统“六艺”确保叙事骨架稳固,而“弹”的加入则丰富了艺术表达维度,共同构成雅俗共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