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病虫害防治需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核心,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多维度策略,实现绿色防控与品质保障。 关键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田园清洁、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精准监测预警,兼顾生态平衡与农药减量化。
-
农业防治是基础
优先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如抗根腐病的丹参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如川芎-水稻轮作),减少土传病害积累;深耕翻土破坏害虫越冬环境,结合有机肥施用增强植株抗逆性。及时清除病残体、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原菌传播风险。 -
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
利用天敌昆虫(瓢虫控制蚜虫、赤眼蜂寄生夜蛾卵块)和微生物制剂(哈茨木霉防治根腐病、苏云金杆菌杀灭鳞翅目幼虫)实现以虫治虫、以菌治病。种植诱集植物或设置生态隔离带,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天敌栖息环境。 -
理化诱控技术辅助
针对趋光性害虫(如夜蛾成虫)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每亩20亩一盏;悬挂黄板诱杀蚜虫(每亩30块),蓝板防治蓟马。覆盖银灰地膜驱避蚜虫,或利用防草布抑制杂草滋生,减少病虫中间宿主。 -
科学用药与精准防控
病害初期优先选用苦参碱、蛇床子素等植物源农药,或低毒化学药剂(如啶酰菌胺防治灰霉病)。种子处理采用精甲·咯菌腈包衣预防苗期病害。严格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配合静电喷雾器提高药效利用率。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需动态监测、早发现早处理,综合运用上述策略可显著降低化学农药依赖,保障药材有效成分与安全性。种植者应定期培训更新技术,结合本地气候与病害规律灵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