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日常巡视检查是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的核心环节,需遵循标准化流程、覆盖关键风险点,并实现闭环管理。其核心在于系统性(分频次、分场景)、专业性(人员资质与工具支持)和可追溯性(记录与报告),通过人工与智能结合的方式提升效率。
-
标准化流程与分类
日常巡视分为三类:常规巡查(每日/每周)、定期检查(汛期/年度)和特别检查(突发事件后)。例如,非汛期每周至少3次巡查,汛期需加密至每日1次,并配备专业团队。检查需按预设路线覆盖围护结构、土方开挖、支护体系等关键部位,同步记录异常渗漏、变形或设备状态。 -
风险点全覆盖
不同工程类型侧重点各异:- 明挖工程:关注基坑侧壁稳定性、坑边堆载安全;
- 矿山法隧道:检查超前支护效果、开挖面渗漏;
- 周边环境:监测建(构)筑物开裂、管线变形等。需结合设计文件与实时数据,动态调整巡视清单。
-
人员与技术支持
巡视人员需具备经验且相对固定,采用“五时四勤”原则(如黎明、暴雨时重点检查)。辅助技术如无人机、AI视频分析可覆盖高危区域,自动生成报告并预警,弥补人工盲区。 -
闭环管理与档案建设
发现异常需立即复查并启动应急预案,填写标准化记录表(含时间、位置、影像)。定期整编数据形成技术档案,用于趋势分析与责任追溯。报告需包含检查结论、建议及签字确认,确保可审计性。
提示: 企业应制定个性化细则,定期培训团队并引入智能工具,将巡视从“被动排查”升级为“主动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