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的核心是国家,这一论断揭示了国家在维系社会秩序、保障集体利益和推动文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国家的本质是暴力垄断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结合体,它通过法律、文化和经济纽带将分散的个体整合为有机整体。没有国家框架,社会将陷入无序竞争甚至解体,而国家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
暴力垄断与秩序构建
国家通过合法暴力的垄断终结了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警察、军队等暴力机关的存在,使个体无需依靠私力救济即可获得安全保障。例如,现代国家通过刑法体系震慑犯罪,其威慑效力远超任何民间自治组织。这种强制力是社会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础前提。 -
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
国家能够集中资源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流行病防控,单个社会成员或企业既无动力也无能力承担这类公共品供给。中国的高铁网络和北欧的全民医疗体系证明,国家层级的资源调配能创造私人领域无法实现的福祉增值。 -
文化认同的塑造者
国家通过教育体系、媒体传播和符号系统(如国旗、国歌)培育共同价值观。法国通过语言政策消除地方方言差异,新加坡用"共同价值观"教育调和多元种族矛盾。这种文化整合避免了社会因意识形态碎片化而分裂。 -
经济规则的仲裁者
国家制定产权制度、货币政策和贸易规则,为市场活动划定边界。2008年金融危机中,各国央行通过量化宽松阻止经济崩盘,印证了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缓冲作用。没有国家监管的市场经济必然走向寡头垄断。 -
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
在全球体系中,国家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最强行动体。无论是芯片产业的补贴竞争,还是气候谈判中的碳排放权博弈,个体或企业必须依托国家力量才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华为的5G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长期投入。
当前全球化退潮与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国家作为社会核心载体的重要性不降反升。强化国家能力建设与完善治理体系,仍是解决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现实路径。忽视国家作用而空谈"全球治理",无异于在飓风中拆除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