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中国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以锣鼓伴奏、角色扮演和即兴唱跳为特色,融合了农耕文化与淮河地域风情,被誉为"东方芭蕾"。
-
核心发源地
怀远县位于淮河中游,因历史上水患频繁,当地百姓通过花鼓灯表演祈求风调雨顺,逐渐形成"以舞酬神"的民俗传统。表演者需完成"兰花"(女角)与"鼓架子"(男角)的配合动作,展现淮河流域特有的生活场景。 -
艺术特征
- 音乐:采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节奏明快
- 服饰:女角头戴绢花,男角扎腰巾,色彩艳丽
- 动作:包含"扭、颤、颠、抖"等技法,模拟田间劳作姿态
-
文化价值
作为淮河文化的活态载体,其唱词记录了大量方言俗语和农耕谚语。传统剧目《小圆房》《摸花轿》等生动再现了皖北婚嫁习俗,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如今花鼓灯已成为安徽文化旅游名片,每年农历三月廿八的涂山庙会上,仍有原生态表演。建议对传统艺术感兴趣的游客可前往蚌埠市博物馆观看专题展演。